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于1月7日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是一位传奇人物,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同时,他以个人财产成立“邵氏基金”,截止2012年10月19日,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加之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巨额捐赠,在古今捐资助学史上可称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更让人称奇的是,邵逸夫不仅人生传奇,他的爱情故事也像他的公司拍出来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
30岁收获,他冲破世俗走进第一次婚姻
1907 年,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所以后来被香港影视圈尊称为“六叔”。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后来因为家道中落,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一起南下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当时,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黄美珍陪邵逸夫游玩,两个年轻人天南地北地聊天,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畅叙,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后来,在余东璇的鼎力支持下,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邵逸夫忙于事业,黄美珍则被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为了见到他,黄美珍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不时还带一些礼物分发给员工,了解到哪个家里有困难,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邵逸夫解决了不少问题。邵逸夫一面享受着爱情萌芽的心动,一面却又为这份感情深感不安。因为,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既是前辈,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仁枚得知此事后,力劝邵逸夫放弃这段感情,而且指出黄美珍大他5岁,不合适。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1931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摄有声电影。他的这个大胆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支持和鼓励。之后,邵逸夫到美国考察,因为没有飞机可乘,只好坐轮船。不料,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飘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并从美国好莱坞买到所需的“讲话机器”。几个月后,当邵逸夫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
1932 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而尽管两人恋情倍受争议,邵逸夫还是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吗?”邵逸夫对余东璇深深鞠躬。
1937 年,30岁的邵逸夫冲破种种世俗陈见,与黄美珍举行了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邵氏影院被摧毁殆尽,邵逸夫自己更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本宪兵打得皮开肉绽,关进大牢。黄美珍一边独力支撑家业,一边托关系找到原来在邵氏兄弟公司做事的日本人山本和中野,花重金请他们赶到日本宪兵部,替邵逸夫说话,才将他救出。
黄美珍伴随着邵逸夫走过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波折、动荡的时段,这份岁月磨励出来的真情让邵逸夫深深感怀。即便日后,他身旁美女如云,但也都是过眼云烟,黄美珍在他心中的地位从不曾动摇过。后来,黄美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为邵逸夫生育了两男两女。
45岁邂逅,他迎来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女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为战火,邵氏公司百废待新。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邵氏的电影事业。当年,他坐的是劳斯莱斯生产的豪车,车里有酒吧,但为了处理公务,他将酒吧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1952 年的一天夜晚,邵逸夫在邵氏戏院的夜总会听歌,结识了正当红的女歌星方逸华。因为十分喜欢她的歌声,邵逸夫便让侍者送上一束鲜花。演唱结束后,方逸华专程向邵逸夫道谢。在交谈中,邵逸夫了解到,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比他小了整整24岁。因为家道破败,拥有窈窕身姿和美妙歌喉的她17岁就登台谋生。那一晚,两人交谈甚欢。
此后,因为选影片的原因,邵逸夫时常进出香港。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到方逸华的夜总会捧场。方逸华常对邵逸夫谈起童年在上海的种种趣事,以及在南洋演出的种种见闻。而随着交往的深入,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美歌甜,而且颇有见地,更把她视为红颜知己。
1957年初秋,邵逸夫离开奋斗了30年的南洋,在50岁“知天命”的年龄以万丈雄心进军香港,再图霸业。此后,邵逸夫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事情: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许多人都劝她不要离去。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歌坛,退出人们的视线,追寻这个发现她,让她认为值得可以相守、相付一生的男人。
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是邵氏公司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去的人。她从邵氏企业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遍公司的每个部门,对内调停、对外交际,样样精通。方逸华的不辞辛劳和聪明、睿智让她很快成为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
1957 年,在方逸华的极力推荐下,邵逸夫用100万港币大胆起用年仅30岁的李翰祥担任导演。李翰祥不负众望,以《江山美人》创下当时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且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之后,邵逸夫不惜重金,把《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搬上了银幕。这两部巨片在香港、台湾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了中国片的狂潮。
邵氏电影公司二十多年间所摄制的影片达1000 余部,旗下电影院达200家,每天观众大约100万人。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 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电影受到电视的挑战和威胁。这时方逸华又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获得了巨大成功,也从此奠定了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无人可及的“教主”地位。
90岁再当新郎,“六叔”情义两全
进入邵氏后,方逸华与邵逸夫相伴四十多年,无怨无悔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光阴、聪明才智和深情统统给了邵逸夫和他的事业,也羸得了邵逸夫的怜惜与尊重。所以,虽然邵逸夫坐拥的王国中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私事都放心交付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
1987 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她与邵逸夫的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虽然邵逸夫忙于事业,与妻子相守的时间并不多,但邵逸夫是长情的人,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更替。为了追忆亡妻,那一年,邵氏公司停业一年。
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而方逸华则表示,她敬邵逸夫为老师、老板、朋友和知己,她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不求更多。
但对于方逸华,邵逸夫一直心存愧疚。虽然方逸华从未向他提出过结婚的请求,但他知道这是她多年的梦想,而他不愿意负了这个痴情的女人。
1997 年,在妻子黄美珍逝世10年后,90岁的邵逸夫终于与62岁的方逸华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原来,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无须预约,只要付出35美元便即时成为夫妻。而且,香港政府是承认的。
此时的方逸华仍是一贯的香奈儿套装配上利落的短发,但脸上却有着属于新嫁娘的娇羞。面对记者的惊诧和不解,邵逸夫毫不含糊地高声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带来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
对于这场婚礼,香港著名评论人查小欣这样说:方逸华需要的并不是庇护,而是尊重和认同,“她对他倾慕、感激、钦佩,而不是依赖、乞宠。一个真正高尚的男人,最终会给她名分”。
邵逸夫与方逸华结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方逸华生活依然简朴,与两个妹妹带着一只宠爱的小猫住在一座小洋房里。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而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
2010年元月,邵逸夫在102岁高龄决定休息,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方逸华打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方逸华依旧是这位传奇人物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对象,一如当年他来香港创业时的选择一样。
(本报综合)
“小气”邵逸夫
邵逸夫一生热衷慈善,但就是这样一个“千金散尽济众生”的人,在生活上却极为勤俭。跟过邵逸夫的员工都知道,邵逸夫在饮食上并不奢侈,吃饱就好,经常是几款青菜配饭,“六叔坐下来点阳春面,我们手下谁敢点排骨面?”邵逸夫经营公司也挺小气,曾拒绝剧务采购去外面花20元买100个生煎包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卖的馒头一个才一毛钱,而采购写两毛钱一个,还要去尖沙咀买,来回要用车。
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方逸华也得到了邵逸夫勤俭立业的真传。制片部要换东西,她都芝麻蒜皮挑剔。据说,当年导演李翰祥拍片,需要10个小孩吹肥皂泡,每个孩子要一只竹筒,预算单子交上去后,方逸华砍掉一半。也因为“申请单永远cut 半”,人称方逸华为“Cutting Manager”。她招考秘书,出的题目是“这个电器坏了,为什么一定要换新的,为什么不能拿去修”。很多应试者纳闷,这么大的电影王国,小电器坏了,还不肯换新的?
“阔气”邵逸夫
新浪微博1月7日发起投票调查:“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短短两个小时就有万余人参与投票,其中81.1%的人选择了“逸夫楼”。
通过百度地图搜索邵逸夫在全国各地捐助的相关教育和医疗单位,可以看到代表捐助地址的红色标记已占满半个中国。截止目前,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网友感叹,“逸夫楼”陪自己度过了求学的每一个阶段。
而在湖南,1990至2012年间,邵逸夫共捐赠中小学及高校284所,总金额达1.94亿港币,其中,128所学校被冠名为逸夫学校,156所图书馆、教学楼等被冠名为逸夫楼,1990年捐资500万港币建设的湖南师范大学逸夫楼(师大图书馆)为全省最早。
人已去,楼未空。邵逸夫的一生,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诠释了如何努力创造财富,也告诉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和使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