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数落丈夫“自己小气还妨碍儿子学大方”,丈夫埋怨妻子“自个败家还带动儿子也跟着大手大脚”……发生在岳阳黄先生家的矛盾,皆因当下亲子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分享教育”而起。
“那些妈妈认为对的事”系列报道自上期推出后收到热烈反响,很多读者打来电话“痛陈”自家夫妻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希望专家帮忙判定对错。其中,一位黄姓爸爸的苦恼颇有意味,一起来看看吧。
讲述|热衷“分享”的妈,会不会教出败家的儿?
“儿子,你的新玩具呢?”
“刚才在楼下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了。爸爸,还有两个小朋友也很喜欢,你再去买两个好不好?”
类似这样的对话场景,在我家几乎每周都会上演。而每次听到年仅5岁的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他又把什么东西给“分享”出去了时,我总会哭笑不得,不知道是该夸奖还是该教训这小子一顿。而妻子的态度则一贯旗帜鲜明,每次都会面带得色地夸儿子如何大方、大气——那是自然,儿子之所以这么“大方”,还不都是她一手“培养”出来的?
妻子是个崇尚“分享至上”的人,无论吃的还是用的,只要旁人流露出一丁点好感、甚至是她自个假想中的“好感”,她都很乐意与对方“分享”。举个例子,我有时驱车四五个钟头从老家运回一些农副产品,每次不到半小时就能被她“分享”掉一大半!每回眼睁睁看着袋子一点点被掏空,我都有种对不住年迈父母的感觉:二老辛辛苦苦地耕种、养殖,自己都不舍得吃地攒下来,无非是希望久居城市的我们能多吃点绿色、天然的东西,而不是让我们这么随随便便给……
“你一个大男人咋这么小气!有好东西当然要跟朋友们分享啊,何况还不是什么值钱东西!”每次只要我稍作阻拦,妻子不仅特理直气壮,还似乎有种“终于逮到‘反面教材’”的快意,“儿子,你可不能像你爸这样,他那是典型的‘小农意识’!”这么一顶“帽子”扣过来,常常让我当场噎住、无言以对。其实我不是不赞同与人分享,只是觉得分享也得有个度!再说,教孩子分享总不见得就是让他把自己的东西全都送给别人吧?
可对我的这些话,妻子就是充耳不闻。在她看来,即使是现在已经成为了高级白领,但我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始终挥之不去。确实,这点我不得不承认: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因为家穷,不得不从小学着“精打细算”。而她是“正宗”长沙妹子,家庭条件好,一直享受着富足的生活,东西给出去了很容易又能再得到……所以,在这方面我和妻子总是意见相左,每次看到她拿她的那一套教育孩子,我都很想插句话:“妈妈说的不一定对。”——但因为不想引起家庭矛盾,每次话都到了嘴边又被我咽了回去。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从3岁多就开始如他妈所愿,养成了“爱分享的好习惯”。前几天,一个同事带孩子来我们家玩,临别时儿子突然叫那个小朋友“等一下”,然后翻出新买的玩具套盒,一定要送给对方。同事一看就知道这礼物不便宜,连忙拉着自己的孩子往外走,边走边说“不要不要”。但妻子和儿子非坚持要人家收下,四个人在门口推搡了好久,最后以我们家那两位胜利地把玩具“分享”了出去而告终。
之前,每次妻子数落我小气时,我还会反思“难道真是我错了吗”,可渐渐地我发现,连那些“被分享”者对于我妻子的分享行为其实也并不是很认同,这从他们勉为其难的脸色就能看出来。“不用不用,真的不用!我们家要是想吃可以去买,你大老远从国外带回来的还是留着自己家吃吧……”这是妻子上次去泰国旅游带回好几箱水果送人时,我亲耳听到的邻居家的婉拒之词。
我其实特能理解每次我妻子带着东西上门分享时,对方的那种纠结心理:收下吧,无功受禄总觉得不好意思;不收吧,又怕得罪人——最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讲究礼尚往来,收了我们的东西,人家下次就得绞尽脑汁想着送点什么过来作为回赠……
我父母偶尔会从乡下过来和我们一起住段时间。简朴了一辈子的老人家,不仅对于城里媳妇这种“不会持家”的行为不适应,还担心连孙子都跟着学会“败家”了:“昨天带个新玩具下楼玩,回来就没有了……想教孩子学大方也不是这么教的呀,什么东西都随随便便就给人家,孩子以后到社会上会吃亏的!”
当然,为了儿子小家庭的和睦,父母只会在我耳边发发牢骚,而我每次都会劝他们放宽心:“儿孙自有儿孙福啦!”但其实,我内心也很担忧过度的“分享教育”会对孩子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比方说,他偶尔也会有些想不通:“为什么我经常把东西分享出去,别的小伙伴却很少跟我分享他们的东西?”——我该怎么回答?
观点碰撞
妈妈的导向很好,爸爸多虑了
发声专家:刘国阳
专家身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供职于湖南省脑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案例中妈妈的导向很好,值得提倡,反而是爸爸黄先生多虑了,他的那些担心完全没必要。”刘国阳称,“分享”是当下很多亲子专家、教育家所提倡的理念,认为有助孩子培养社交能力、提升亲和力、促进心理发育等。“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家长不用愁他以后会没朋友、在社会上‘吃不开’。”
黄先生提出的“分享宜有度”,在刘国阳看来,这个“度”其实一直存在,因为孩子能够拿出去分享的东西,一般都是自己有把握的。“通常孩子只会分享自己可自由支配的东西,比如玩具之类,而很少将家里真正重要的东西分享出去——这就是度。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判断力会不断提高,对于‘度’的把握也会更加清晰。”
针对黄先生所担心的妻儿的分享行为会给旁人带来心理负担,刘国阳认为:“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孩子之间的分享与成人世界有所不同,只是一种简单的情感表达方式。”他希望双方孩子的父母都能够看到这点,让发生在孩子之间的小馈赠变得更纯粹。至于成人之间的分享行为,刘国阳则赞同“主动分享的一方要注意方式,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分享不仅该有度,还应讲究技巧
发声专家:朱佳
专家身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朱佳认为,分享行为无疑是有意义的,但要经过学习,且具有双面性,所以“我赞同案例中爸爸的观点,即分享要有个合适的度”。
“在很多家庭里,都是由妈妈来主要负责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学会分享’是当下亲子教育的热门课题,但建议一定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施教。”朱佳称,首先,妈妈们一定要将教育意图对孩子讲清楚,“我曾经接待过这样的案例:一对母子长期感情不是很好,经分析,症结居然是妈妈经常命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孩子不情愿,但又不敢不听,久而久之便形成心理创伤——总觉得妈妈不够爱自己,什么东西都要把好的分享给别人。”
据此,朱佳提出,教孩子学习分享不能全凭长辈的一厢情愿,还必须随时观察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孩子。
如案例中的孩子就自己很少“被分享”提出疑问,这即是一种情绪变化。“以前我自己的孩子就总是问我:‘妈妈,为什么我每次都给别的小朋友带糖吃,而他们从不带零食给我吃……’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会觉得我给了你东西,你也应该给我,尤其是他把东西分享给别的小朋友,而别的小朋友分享东西时却没他的份,孩子往往会觉得很受伤。”朱佳认为,这个时候,长辈应及时做好开解工作,顺势端正孩子对于“分享”动机的认知,以及对于“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