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1月03日> > 总第2400期 > A06 > 新闻内容
美术疗法,女硕士为服刑人员去“心病”
新闻作者:文、图:今日女报/凤网通讯员 张静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叶子因一次偶然机会,发现绘画在一名女刑释人员身上产生了“神奇”效应,让一度自我封闭的她重新敞开心扉面对他人与社会。从此,叶子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去监狱!用“美术疗法”帮助那些已然对人生绝望的服刑人员驱散心理阴影,重塑生活信心!
  2013年底,在叶子的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一场特殊展览,展出的400多幅画作全部出自在押服刑人员之手,引起极大社会反响。


  
初试“美术疗法” 自闭女人敞开心扉
  河北邯郸姑娘叶子从小喜欢绘画,2005年,18岁的她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6年后,本科毕业的她又继续就读该校研究生。
  2012年初的一天,好友贾坤给叶子打来电话,邀请她参加一项社区公益活动。贾坤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热心公益,经常给有需要的人做心理疏导。
  活动当天,叶子无意中听人提起小区里有个叫陈霞的女人,15年前因不堪家庭暴力而杀死丈夫,被判无期徒刑,后减刑至15年,年初刚放出来。出狱后,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情绪很不稳定,社区工作人员几次想去开导她,可连门都没能进……贾坤与叶子听说后,决定去看看陈霞。
  叶子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初见陈霞时对方的眼神,“空洞洞一片”。隔着铁门,贾坤一再尝试交流,陈霞却始终抗拒。这时,叶子笑着打破僵局:“阿姨,我们能进去喝杯水吗?”犹豫了很长时间后,陈霞终于开了门。
  通过简短的交流,叶子发现,陈霞一方面恐惧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其实又极度渴望“走出去”。贾坤想了很多办法找她搭讪,可她就是不接话。几天后,叶子再次登门探望陈霞,给她带了几本书,还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精心地画了幅色彩斑斓的画。“这是你画的?”见陈霞第一次主动找自己说话,叶子连忙点头。“真好看!”在得到叶子肯定的答复后,陈霞嘴角露出一丝羡慕的笑容。
  此后,叶子每次探望陈霞都会带上画册,而每次看画时,陈霞总是异常安详宁静。再后来,叶子干脆带去一套画具:“光看有什么意思?你也可以动手画啊,想画什么都行。”陈霞想了想,在纸上画了一幢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寥寥几笔,透着浓浓的孤独。
  叶子把画带给贾坤看,贾坤分析认为,陈霞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她渴望得到别人认同,但排他意识又特别强——想要解决这种困扰,她首先要做的是走出家门,学会与人相处。在这之后,叶子再去陈霞家时,总会一进门就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最开始,陈霞的肢体很僵硬,但次数多了后,她也开始回拍叶子的后背。
  如何让陈霞走出去呢?叶子决定带她去小区院子里写生。最初,陈霞只要看到有人靠近,眼神中立即充满防备,但后来她发现,邻居们凑过来只是出于好奇,根本没有取笑她的意思。
  为进一步减轻陈霞的防备感,叶子鼓励她:“你可以把这些画送给邻居们,多交几个朋友。”第二天,叶子陪同陈霞敲开了邻居家的门,主动介绍两人是来送画的。接过画,邻居很高兴:“谢谢你,有空来玩。”虽是一句客套话,但陈霞非常感动,因为这是她出狱后第一次有人邀请她去家里坐坐。
  渐渐地,陈霞的笑容多了。叶子与她聊天时,说起过去的事她也不再那么咬牙切齿了。
  陈霞的改变让叶子感触颇深:难道绘画能治愈一个人心灵的伤口?她特意去问导师,导师说,绘画不能直接治愈心理疾病,但能让人把内心的不愉快宣泄出来,而且画出来的东西往往比语言更真实,一个人想什么、想做什么,从他的画作里就能看出来。
  叶子于是想到,那些服刑人员的心里肯定有着许多不愿被外人触碰的“伤口”,时间长了,这些“伤口”会腐烂,会化脓——那么,能不能通过“美术疗法”,让他们把心里的不愉快全都画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接受治疗?听叶子这么一说,贾坤非常赞同,答应帮她跟监狱方面联系。
  
心灵“迷了路” 故乡素描带他“回家”
  2012年7月,贾坤通知叶子,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监狱下属某监区同意让她去为服刑人员做“美术治疗”。在这之前,监狱方面曾针对服刑人员们的心理问题开展过心理咨询,但效果不佳,叶子的“美术疗法”让他们耳目一新,决定试试。
  双方商定:由监狱方面提供会议室给叶子举办讲座,每周两次,每次2小时。
  第一次上课,底下坐了8名男服刑人员。叶子站在讲台上,打开幻灯,放图片给大家看,并请大家在看到自己喜欢的画面后,随时喊停。放着放着,一中年服刑人员突然站起来:“我喜欢那个钉子!”他所说的那幅画,主题是一枚孤独的钉子在路灯下反射着微光。
  男子名叫常进,成都人,37岁,因抢劫罪被判入狱10年。叶子来到他面前:“你如果喜欢,也可以尝试着作画。”常进摇头:“我不会。”叶子把画笔递给他,让他试试看。笨拙地握着笔,常进在想了十几分钟后,画下一条直线。而第一堂课上,很多人连笔都没动。
  两天后,叶子再次来上课时,大家的情绪高涨多了。常进画了棵大槐树,树很“抽象”,光秃秃的。叶子问他:“为什么这树没叶子?”常进笑了笑:“因为我不会画。”叶子于是在纸上添了两笔,加了几枝槐花,这时,常进的眼圈红了:“我家门前那棵槐树就是这样。”
  叶子了解到,常进其实很孝顺,但入狱后,家人因为离得远,从未来看过他。刚入狱那会,他是最不服管教的那一个,经过一次次说教后,情绪虽然渐渐稳定下来,可心里藏着的一丝火苗并未完全熄灭。
  贾坤对叶子说:“家,可能就是常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把住这个脉,没准能找到治愈他心病的药方。”
  第三堂课,叶子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四川风土人情的照片,描摹出来放给大家看。看着那熟悉的一幕幕,常进像个孩子似的伏在桌上痛哭流涕。
  一个月后,常进交给叶子一幅画,画面中是一条笔直的路,以及一轮夕阳。常进对叶子说,他很想家,父母年事已高,而自己不在身边,不知道二老生活得怎样。“我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早点出去,找份工作好好孝顺父母。”
  那天回到家,叶子联系上了自己在成都的一位老同学,请他务必代为探望常进父母一趟。同学告诉叶子,常进父母的身体还算硬朗,家里一切都好。从叶子口中得知这些后,常进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天,他又画了一幅《回家路》:路的那头,有一个老人坐在石墩上抽烟。
  监狱指导员告诉叶子,自从接触绘画后,常进的表现日渐转好,开始愿意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一场特殊画展 “治愈后”的人生更精彩
  当年11月,叶子在另一监区办了第二个“美术治疗班”。在这里,她认识了余鸣。
  余鸣时年29岁,因犯抢劫罪被判入狱12年。叶子了解到,余鸣家境很不好,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其间认识了当饭店服务员的女友李静。2010年2月,李静的弟弟提出结婚,但女方家里不仅要求建新房,还索要数万元彩礼。为帮女友一家筹钱,余鸣瞒着李静,与几个朋友筹划了一场抢劫。作案过程中,他将对方捅伤。
  案发后,李静仅来探望过余鸣两次,之后就没再来。余鸣心有不甘:自己那么爱她,又是为她犯的事,她怎能如此狠心?
  听余鸣誓言出狱后一定要找李静问个明白,不行就同归于尽,叶子没说什么,只是教余鸣画画。而余鸣的画永远只有一个主题:漆黑的夜幕上点缀着几颗星。
  贾坤看后对叶子说,星星代表余鸣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可以尝试着用美好的人或事物唤醒他沉睡的善良。于是,再去上课时,叶子会给余鸣安排任务——今天画一轮日出,明天画一束玫瑰。可哪怕是画玫瑰,余鸣用的也是黑色,很惊悚。
  叶子问:“你给女朋友送过花吗?”余鸣摇头:“那会没钱。”“那她送过东西给你吗?”“送过围巾手套。”说起这些,余鸣脸上的表情缓和许多。“手套是什么样的?能画出来看看吗?”余鸣尝试着画,这回,他第一次用了大红色。叶子知道,这意味着余鸣的心门正在慢慢打开,因为用色的变化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情绪。
  此后,叶子每次都刻意引导余鸣聊女友以前对他的好,再把当时的场景画出来。一次,余鸣叹着气对叶子说:“都没想到她为我做过这么多事。”叶子拍拍他,笑了。
  课程结束时,余鸣主动对叶子说:“进来后心里总像堵了很多东西,而这些天,通过画画好像都说出来了,心里好受了许多。”叶子再接再厉地劝他凡事朝前看,别老想着过去,余鸣点点头。
  在监狱里办过几次“治疗班”后,叶子的“美术疗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监狱方面认为,接受“治疗”的服刑人员普遍情绪变稳定了,很多人开始主动找管教谈心,与此同时画艺也越来越好,于是提出:可以考虑把部分作品展览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这对于服刑人员也将是一种鼓励。
  叶子马上着手筹办这事,学校领导听说后,将学院的地下展厅特批给她办展览。
  2013年底,《迷失的心灵》系列画展面世,共展出400多幅画作,创作者全部为在押服刑人员。有观众评价说:虽然画技谈不上有多精深,但看得出作品寄托了生命沉淀后的思考,反映出了迷途之人走出困惑的心路历程。
  画展的大获好评给了叶子更多信心,她深信,“美术治疗”作为疗救心理疾病和创伤的一种全新方式,摸透了它,就真能凭借一支小小画笔把人的心病治好。


  (应监狱管理方要求,文中常进、余鸣、李静等为化名。本文严禁上网、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