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4年01月03日> > 总第2400期 > A02 > 新闻内容
■教育评弹
新闻作者:邓魏 整理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应被开除学生”背后的教育暴力
  文/苑广阔
  广东东莞大朗水霖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对此,大朗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
  (1月2日《南方都市报》)
  被学生举报、媒体曝光以后,学校当然不会公然承认“最应开除学生名单”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举报和曝光,事情如何发展恐怕就很难说了。
  教育的宗旨或者说责任,一是把好的学生变得更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成才;二是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有不足的学生也变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从教育的过程上来看,对后者的教育显然要比对前者的教育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心血。但是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上来看,对后者的教育要比前者更加重要,因为“教育”这两个字本身就包含着改造、督促、鞭策等含义,而后者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无疑比前者更需要这些外在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但是现实中一些教育机构或教育者,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却恰恰相反,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那些“优等生”的身上,仅仅因为考试更容易得高分,升学更容易进名校,进而可以为学校和老师赢得更多的荣誉、利益和现实的好处。而对于“差等生”或者是“后进生”,不是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就是像广东东莞这所学校一样,恨不能把他们赶出学校为快事。因为这样一来,老师和学校就再也不用为他们感到头疼了,他们也不会再拖班级的后腿,拖学校的后腿了。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既是“教育暴力”,又是“教育懒政”。“教育暴力”体现在一个班主任(有些的时候还会发动班干部或者是学生参与),仅凭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否遵守纪律,就可以把其定性为“坏学生”,这显然是对这部分学生一种情感和尊严上的伤害,很可能造成他们的自暴自弃。“教育懒政”体现在教育者在几乎在没有做出多少努力和尝试的情况下,就轻易放弃了这些“后进生”,甚至要把他们踢出受教育者的行列,要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不管是“教育暴力”还是“教育懒政”,都是教育之大忌,都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如果秉持这种教育理念的教育者不及时自我反思和警醒,那么他们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者,而是阻碍教育事业正常健康发展的“反教育者”。
  
分设男女就餐区让人难以下咽
  文/汪代华
  近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呼和浩特曙光学校在食堂分别设立了男生就餐区和女生就餐区,因为学校禁止男女生之间有任何来往,如果有学生“混进”了对方性别的区域,就会被执勤的老师训斥。对于这种做法,校方给出了如下解释:“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互相喂饭,不影响就餐效率。”
  ( 1月2日《金陵晚报》)
  校方设立男女生就餐区是为了避免互相喂饭,虽“不影响就餐效率”,却影响食欲。试想,男女学生吃饭都要有个“隔离带”的“男女授受不亲”,不仅限制压抑和摧残了女生与男生之间的同学之情,而且扭曲她们的思想、感情、友谊与交流欲望。此举目的不过是为了防范学生“早恋”。
  不知道“互相喂饭”的现象,在涉事学校“严重”到了何种程度,乃至于要出台一个“分餐制”来劳师动众?学生在食堂什么地方就餐,这是他们的权利,校方无权干涉,画地为牢,设置强行管制区的隔离带有点不人性化,会让学生反感,学生有选择食堂就餐区的权利,男女之间正常的交流无可非议。至于在公共场合相互喂饭的问题,有点不雅,学校要多与学生沟通、教育,引导学生注意影响和文明用餐。
  男女在一起就餐并不是早恋的催熟剂。记得多年前,曾经有女孩子给《中国青年报》写信询问:“为什么男女搭配工作不累,在一起感觉好极了,是不是不正常现象?”当时的编辑请教心理专家解释答复说:“这是十分正常现象,大可不必忌讳。男女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气味吸引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另一种是男生喜欢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就会形成男女搭配工作不累的强磁场。”学生已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逆反心理也相对较强。人为地分隔也许能管用一段时间,但绝非长久之计。
  校方用心良苦,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好心办坏事。既然男女都在同一所学校,那么在一起吃饭应该没有什么关系。相反通过异性正常交往,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今后的成家立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防治早恋,不在吃饭的桌上,而在平时正确的教育引导,用“分餐制”的隔离带,少了人性化,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促使早恋“暗渡陈仓”,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