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2月27日> > 总第2398期 > A04 > 新闻内容
贴近生活
新闻作者:文 / 株洲市第二中学 曾琪姗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雪芹先生曾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他批阅五载,增删十次,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给中华后世留下了一篇不朽经典。
  与之相似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莫言。莫言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中国口述文学传统相结合手法描写中国当代的乡村生活,给国人带来无数感慨与震撼,给世界展现了一个无比真实的中国乡村。而这些赞誉与肯定,或者说对于文学作品的赞誉与肯定,最本质的无不是因为它能够触及读者的内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莫言曾经说过,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他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他听到母亲呼唤他的乳名。他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发出长长的叹息。
  莫言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莫言和母亲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他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已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和母亲相逢,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对于幼年的莫言来说,因生于乡村,家境并不富裕,能吃到一碗饺子便是天大的喜事。而听说作家可以顿顿吃饺子,为了这个纯粹的理由,便拿起了笔。这个理由太质朴了,和今天太多太多的口号比起来,太现实,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份不变的真诚,让莫言的作品无比贴近他的乡村生活,在时间中慢慢沉淀,而没有落于浮华,随时间流逝。这份真实所带来的触动,有着无人能拒的魔力。
  有着这种魔力的作家,国内外都有很多,这大概是所有能体会文字魅力的人都追寻向往的。而国外作家中,美国的安娜·昆德兰的《Lots of Candles,Plenty og Cake》更是以它的真实打动了无数读者,这是所有“心灵励志”中,我个人尤为偏爱的一本。译者将名字译作了《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英文原文,我肯定是看不懂的,但是这样的一本优秀的译本无碍于它带给我的感动。有读者评“有时我甚至会怀疑,安娜.昆德兰一定是藏在我们家客厅的角落,窥视着我的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字,如此贴近我的生活”。
  “人,往往是只有在‘真正走过后’,才能自己懂得。”这本书中一字一句都是无比真切的感动与体会,现在能看懂的,或者将来能看懂的,其中精彩的部分,在此不多做赘述,只是想表明,爱文字,运用文字,无国界的限制,他们最最本质的地方,都是来自我们的生活。其间可能有笔者的润色与升华,读者自我的想象与理解,但是好的作品,总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感动,能触动我们心里的某个地方。
  林夕在《曾经》一书中曾说过一句话:“个人哀乐才影响至巨。”这也许是人的本质,灵魂独自来,独自走,没有谁能一直同行,而当我们从文字中寻找一丝温暖与慰藉时,贴近生活的文字,我想会是大多数人不会拒绝的一个选择。也许它不像一些小说能够带来一时的畅快,但它是能打动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