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曾是男人嘲讽的弱小对象,后与“英雄”搭档,成为一个很有力量感的词。
“巾帼”二字,从字形看,比较好理解,都有“巾”,与纺织品有关。巾和帼,是古人的一种头巾和发饰。其中的“帼”,像花冠似的戴在头上,美观又方便。在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到了汉代,巾帼就专指女性戴的头饰了。当时的贵族妇女,在举行祭祀大典时,会戴一种丝织品的帼,上面装缀着金珠玉翠,非常高贵。
以“巾帼”指代女人,其典故与诸葛亮有关。
《晋书宣帝纪》中说:“亮 (诸葛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攻打魏国,与魏军统帅司马懿对峙于渭南。诸葛亮兵马长途跋涉,两相僵持对他极为不利,为了激怒司马懿出来应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厚礼”:一大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还写信说司马懿胆小怕事,一个大丈夫,掌握那么多兵将,竟不敢应战。如果司马懿领兵出战就是大英雄;如果不敢来战,干脆就包上女人的头巾,用脂粉化好妆,证明自己就是一个女人!
在绝对男尊女卑的年代,堂堂一国统帅被人戏谑为女人,简直是奇耻大辱,司马懿当然很生气,不过为顾全大局,老谋深算的他还是没有中计。
在汉语中,以服饰指代女性的词不只“巾帼”一个,其他如裙衩、荆衩等。《红楼梦》中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裙衩指女人,须眉指男人。
须眉是男子的标志,关羽就因自己的“须”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美髯公”。《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个身材高大、面色红润的男人,配上飘飘长须,确实是很美很帅啊。
我们常常称赞那些堪比男人优秀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争中,“巾帼”是男人嘲讽、鄙视的对象,而历史上那些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又多是在战争中出人头地的。
战争激发女人的潜能,使女人变得勇敢而强大,与男人并肩作战。这样的巾帼英雄,各朝各代都有。
北魏的花木兰是大家最熟悉的了。她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父亲年迈不能当兵,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花木兰军中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直到战争结束,才暴露女儿身。
明朝末年的秦良玉就更厉害了。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中的女人,也是唯一凭战功而被当朝皇帝册封为将军的女人。崇祯二年(1629年)12月,清兵直抵北京城下,皇都形势相当严峻。当时十余万明军,均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危急时刻,女汉子秦良玉率先出击,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崇祯皇帝感慨万千,写诗盛赞秦良玉:“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是啊,“何必将军是丈夫”!近代的秋瑾,就自比花木兰、秦良玉,写下豪言:“休言女子非英物。”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性情豪侠,喜爱男装。我曾看过黄奕主演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虽然黄奕最近家事不顺,被老公斥责“不管孩子不管家、谎话粗话连篇”,但在这部电影中,黄奕饰演的秋瑾还是非常帅气传神的。黄奕扎一根粗长的麻花辫,穿着干练的男装,腰佩手枪,脚蹬马靴,策马扬鞭从一群同样扎着长辫的清朝官员身旁飞驰而过时,那真叫一个英气逼人哪。秋瑾终因起义失败,被清廷俘虏,斩首示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一代巾帼英雄的悲壮人生令人震撼。
抗战期间,女人参军成为进步的时尚。丁玲当年就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的名作家,也是第一个主动要求参加红军、走向前线的女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延安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短发的丁玲,穿着朴素的灰布军衣,已完全没有小资作家的痕迹。毛泽东称她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除了这些进步知识分子,普通老百姓更是向往参军。在丁玲参军的同期,海南的琼崖,出现了后来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当时的布告上写着:“英雄的、经过考验的乐会县妇女们,拿起枪来,当红军去,和男子并肩作战……”今年9月14日,103岁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去世,至此,当年的200多位“红色娘子军”战士,还有两位健在。
女人在战争中成为英雄,战争也推动了女人的解放,使女人成长为“半边天”。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全国人民处于“备战”状态,民兵组织活跃。毛泽东主席在1961年还为女民兵写过一首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到了现在,中华儿女的奇志,当然不只在兵场体现了,各行各业都是女人的“战场”。全国妇联从1991年开始,就开展了“巾帼建功”活动,鼓励全国城镇女性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对女性而言,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了。“巾帼”们成为“英雄”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 “女人词典”,一些耳熟能详的词语,蕴藏着有趣、生动、耐人寻味的常识。这些关乎女人的常识,随着时光演变,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词语需要探讨,或者你对上文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都可以通过QQ 112743617与编辑进行交流。
查看更多专栏内容请上凤网博客 www.bbs.feng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