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2月03日> > 总第2391期 > B05 > 新闻内容
西邻教五子:看古人对孩子的期待
新闻作者:红勤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明朝理学家吕楠的《泾野子内篇》中,有这样一个名为《西邻教五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说:“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故五者皆不患饮食焉。”
  这是说,古时候,一个家庭里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不仅个性特征迥然不同,有的还有残疾。儿子们一个个都快要长大了,父母就得考虑他们学点什么生存所需要的技艺,将来好自力更生。老大从小就憨厚朴实,能吃苦耐劳,父母就就让他学种地,培养他当农民;老二从小就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精明能干,父母就让他学习经商,将来当个商人;老三是个盲人,两眼失明,父母就让他学算卦,算卦不用眼睛;老四从小身体不好,是个驼背,父母就教他学织布,驼背不影响干活儿;老五是个肢体残疾人,腿瘸,父母就教他学纺线,腿脚不便,可以坐着干活儿。
  在父母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掌握了一门劳动技艺,学到了谋生的本领:老大当了农民,老二当了商人,老三成了算卦先生,老四在家织布,老五成为纺线的能手。五个儿子都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过上了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终于放心了。
  这家这么多的儿子,大部分还有残疾,可够让父母操心的了。然而,父母非常务实,正视儿子们的现实,一点儿也不虚荣,没有跟别人攀比、赶时髦。而是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每个儿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因材“择业”,因材施教,发挥儿子们各自的长处,回避各自的短处,做到了扬长避短,化消极为积极。就这样,使五个具有不同特点和生理缺陷的儿子各得其所,都学会了适宜的技艺。
  假如这家做父母的,不从儿子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抱着一种虚荣心,盲目与别人攀比,看别人学什么,就要孩子都去学什么;或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补偿心理”,强迫儿子去学习根本不适合或不想学的技能;或是盲目地按照同一个规格去培养、塑造,由于“扬短避长”,恐怕其中有的儿子因无一技之长,就有可能没有生存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