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2月03日> > 总第2391期 > B02 > 新闻内容
援助校园,“阳光文化”温暖“流动少年”
新闻作者:慧然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们在灵动的音乐里作画,在击掌和击鼓中感受节奏,视觉、听觉、触觉得以联通。11月30日,一堂“联觉”艺术公开课在冬日午后的北京举行。“温暖阳光,分享有你”,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体验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阳光文化基金为流动青少年开发的艺术课程。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的孩子们,现场演绎了《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曲,感动了在场的每位嘉宾……这样的课堂,其实每天都在阳光文化基金“阳光下成长”项目援助的校园里上演。
  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口在城乡间流动,在城市定居后的第二代、第三代流动人口如何融入主流社会,成为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社会问题。由于相关政策与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流动青少年的教育、社会福利、权益保障等并未得到足够关注与支持,生活、学习条件等与城市孩子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而“阳光下成长”项目旨在让向孤独的流动儿童成长为充满艺术细胞的小歌唱家。
  “艺术教育是公认的帮助孩子们获得抗逆力的最好手段。”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知名主持人杨澜认为,通过艺术教养增强自信心和社会归宿感,将潜移默化影响流动青少年的成长。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2007年,阳光文化基金会和中央芭蕾舞团联合发起了“与芭蕾共舞”活动,资助了北京两所寄读学校的孩子们进行为期半年的芭蕾舞训练。半年后,这些孩子和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天桥剧场合作演出。当时,很多孩子都哭了。他们说,这是人生里第一次得到真正的肯定。正是那次尝试,让阳光文化基金会看到了艺术教育在青少年身上的魔力,坚定了将“阳光下成长”项目做下去的决心。几年来,通过“百千万计划”,阳光文化基金会帮助超过20000名流动青少年有机会走进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了解高雅艺术形式。
  “创新性的思维和成熟的人格是这一代孩子最需要的,也对他们尤为重要。”杨澜说,“阳光下成长”项目将继续探索慈善教育新模式,帮助更多流动青少年开启心灵之窗,让艺术成为他们一生的朋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