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1月08日> > 总第2384期 > A04 > 新闻内容
网售“复仇服务”:5块钱就能买他不得安宁
新闻作者: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验
  
手机软件无法拦截骚扰信息
  11月4日,在店主的推荐下,记者报上“仇家”的手机号,购买了“短信+电话”轰炸套餐,据称能保证1小时的短信发送量达1000—3000条。
  11时19分收到第一条短信,随后25条信息在3分钟内蜂拥而至。此时,手机软件的“拦截设置”标准模式,未能阻挡任何一条。而当记者将“拦截模式”设置为“仅接受通讯录名单”时,骚扰短信被自动拦截。
  与此同时,电话铃声响起,显示“私人号码”,接起后无任何声响,挂断后无法回拨。随后,来电号码不断变化,除“私人号码”外,还有“04001060628”等。
  记者试图通过拦截设置,将骚扰电话屏蔽,但效果甚微。设置后,所有来电均显示为“私人号码”,呼入时手机依然响。
  无奈之下,记者只得将电话打为静音。2小时后,骚扰解除,这期间共收到电话65通,垃圾短信163条。
  事后,卖家传来一张截图,试图证实其发送短信总量达3652条。
  “这个数据准确吗?”
  面对“客户”的疑问,卖家斩钉截铁,“肯定不会错!”


记者购买“服务”后,手机上立即不断接收到垃圾短信。
  

■争议
  
有人赞有创意,有人批太卑劣
  近日,记者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随机采访了男女网民各100人,九成被访者向“复仇买卖”投出反对票。
  Mr.谭:有些骗子的确可恶!我只想说:好,很好,非常好,够专业,以后终于不用自己动手打字来骂架了!
  迷蓝:哎呦不错哦!只要受害人不是我。
  刘小仙:这太恐怖了!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这要是得罪了人被整,简直无处可藏啊。
  慕苍梧:淘宝提供一些新奇的商品或服务,固然令顾客高兴,但是影响了其他公民的正常生活权利,冲击了公序良俗,更关键的是,它触犯了法律。
  伢子静伢子:我曾因给差评,被店主“夺命连环call”,现在想想,真该庆幸没有中大招啊!
  Yi:太幼稚了,这又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报复人,明明可以更高明嘛!
  
■声音
  
安全漏洞,让一些大型网站沦为帮凶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玉玲博士
  短信炸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现如今网络上,需要用到手机验证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比如购物、注册、确认信息什么的,都需要往手机下发验证码,所以短信炸弹就是利用这些验证码来做文章。
  设计者利用网站存在的安全漏洞,获取其源代码,将请求验证码的命令N次循环。此时,普通网站无意充当了恶意轰炸的帮凶,不停地给受害人发送验证短信。
  而“呼死你”系统则是利用通讯费用低廉的网络电话作为呼叫平台,采用国际网络电话通讯技术,可以方便设置追呼的任何一部、任何区域的固定电话及手机号码。目前,可能只有通过智能手机的白名单功能,设置成只接听通讯录号码,才能隔离掉“呼死你”的骚扰。“但‘一刀切’又会阻止很多有用的电话,所以安全与方便无法兼得。”
  
越轨的买卖反映道德约束的失控
  黄诚 湖南农业大学教师、社会学博士
  “复仇买卖”是一种越轨行为,是网络社会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一种电子化方式。黄诚认为,显然它既不符合法律的规则,也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为什么会有这种产品在淘宝网上售卖呢?
  有需要就有市场,电子商务活动中,既不缺拥有技术基础的产品,又有便捷的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虚拟性特征导致市场主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隐匿性,市场监管难度大、漏洞多。
  为什么有人热衷于购买这种产品?
  一是买家因人际交往或者市场交换过程中自身利益、名誉等受损,而产生“报复”等心理,卖家正好利用了这一点;
  二是“呼死你”这种产品的使用能给确定的对方带来一定的困扰,但并无直接严重后果,同时,通过网络或者电话的方式使得这种报复行为的主体可以“不在场”,使用者自认为“风险可控”;
  三是买家存在侥幸心理,同时法律意识淡薄,不清楚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
  “这一行为虽不会对受害一方产生人身上的直接伤害,但会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黄诚表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市场秩序紊乱,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凸显基于信息和网络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
  他呼吁管理者加强对电子商务活动和市场的监管,同时,市场活动中的主体应具备更多的法律自律和道德自律。
  
“呼死你”购买者可能承担刑责
  吴卓凡 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使用‘呼死你’是一种很明显的信息骚扰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通信自由权利。”吴卓凡律师对各方责权进行细致分析。
  他认为,作为“复仇产品”的购买方,存在主观故意。他们明知该产品和服务违法违禁,仍购买并使用,造成他人的通信权利乃至人身安全受损害。这种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而“短信电话轰炸”软件的制造销售方,显然违背了电信产品服务需经审批并专营的法律规定。工商、工信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向这些违法者追究行政责任。
  广大手机用户,如遭遇大量垃圾信息的侵害,应当保留信息作为证据向警方举报,并配合进一步调查取证。
  
■相关新闻
  
网购给差评,个人信息被公布网上称卖淫
  据《信息时报》11月5日报道,正读高三的汪同学在网上花2元购买了一款单机游戏下载,没想到,游戏玩不了,给差评后遭到了店家电话威胁。“我觉得他态度恶劣,所以给了个差评。”汪同学没想到,卖家不是与她协商解决,而是直接发短信、邮件、打电话过来威胁。两天前,这个店铺的工作人员假扮汪同学,将她的QQ号码、电话号码公布到了网上。用她本人的名字进行网上搜索,发现校园贴吧里出现了一些“我找男友”、“求相亲”等等的信息,还有“卖淫”等信息,上面还留有她的电话和照片。汪同学已报警求助。
  
■延伸阅读
  
“呼死你”的产生与衰亡
  在中国内地,自从新一代“呼死你”系统问世以来,其在打击违法广告等整治行动中确实取得巨大成就。
  为铲除牛皮癣,南京市白下区朝天宫街道的协管员李某每天要步行近20公里。2003年,南京市城管部门联合一家高科技公司,研制了名叫“呼死你”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2005年,“呼死你”出炉。“呼死你”向小广告上的手机发送免费警告短信,要求机主在规定时间到城管部门接受处理;如未起到预期效果,将采取发送收费短信的方式,不断扣除对方手机话费,直到号码停用。
  据了解,“呼死你”最初效果明显,但后来小广告用“还施彼身”的方法反过头来骚扰。南京市城管局一位长期从事清除牛皮癣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后来牛皮癣采用了呼叫转移,把手机号码转至原市容局、执法支队的办公室,甚至还接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干扰到工作人员的生活。随后,“呼死你”渐渐遁出江湖 。
  
编后
  
今天你通过网络报复别人,明天就有人通过网络报复你
  文/邓魏
  纵观历史,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买凶报复者比比皆是。在那些信息不发达的年月,请人不易,报复不便,价钱自然也不低;再说,报复的手段也不多,人家没手机你骚扰不到,没银行卡你冻结不了,谣言中伤的危害性又不大——喊破嗓门,坏事也不能传千里。因此,古代要想复仇,大多是找人打仇人一顿,再不就捅仇人一刀。
  而在信息时代,想让打击报复别人,成本之低廉,报复之便捷,真让人咋舌,就像我们报道所提及的那样,只要1元钱就可“呼死你”。你稍费点劲,谣言就可满天飞,然后,你可以一边在电脑上听着很嗨的歌,一边毁掉某个人的生活。
  其实,我们不必诧异于网络报复的大行其道。在网络上,每一个个体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对这一现象,心理学界已有了一个专门术语:“网络松绑效应”。心理学家将此类行为分为两类:“良性松绑”(现实生活中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向很多人说的一些事情,在网上却能说出来)和“恶性松绑”(言语粗俗、表达愤怒、指责他人或散布仇恨)。
  因此,在各种竞争激烈、各种矛盾激化的当下,很多人心中怒气翻腾,不少人酝酿着报复,这些需求催热了很多网络复仇买卖——诚如网络把商贸推进“电商时代”,网络已让各种复仇升级。
  这种网络买卖复仇计划看上去是件小事,其实折射了信息时代人人自危的境况。而如今个人信息的随意暴露,网络安全漏洞的客观存在,必然让这种境况愈演愈烈。因此,在网络双刃剑作用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如何抵制和打击网络报复该值得我们深思。
  庆幸的是,网络飞速猛进,法律也不断完善(比如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但除此外,那些在网络里游弋的人们更应自律。与其买“凶”偷偷摸摸地以违法手段报复让你恨之入骨的“前任”,还不如当初坦坦荡荡给他一耳光;至于那些让你很不爽的抠门、变态的老板,你炒了他的鱿鱼又何妨……
  我们必须明白,花钱请人去报复别人,一方面触犯了法律,违背了道德,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助长了这种坏风气——当某一天,这种复仇买卖市场扩大,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许多复仇者(再好的人也有人对你不满)在点一下鼠标、花一块钱、请一个“卖家”准备报复你。
  你不觉得这种生活很恐怖吗?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