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1月01日> > 总第2382期 > A03 > 新闻内容
征婚救父,让救助机制蒙羞
新闻作者:李冰洁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春女孩冬梅的父亲去年被诊断出患上白血病,急需手术救治。由于无法承担高额的手术费用,年仅20岁的冬梅近日在网上发帖征婚救父,称如有人愿支付父亲的手术费,她愿意与其结婚。
  (10月29日《新快报》)
  父亲生病,女儿“征婚”,以婚姻作抵押换得给父亲治病的金钱和机会,女儿的孝心确实感人,但这种悲情牌打得令人心酸_毕竟这不是一种人性的救助之道,相反,还反证出社会救助的缺失,乃至人性的冷漠。
  现实中,虽然有医保,可是医保报销的比例有限制。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由于总医药费太巨额,即使有较高的报销比例,自付部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政府和社会救助恰恰缺失。这一方面缘于公共投入分配不公平,有的人享受豪华病房和终身免费治疗,而穷人有病没钱治,要么打悲情牌,要么铤而走险,要么回家等死。于是就有了“锯腿自疗”和“刻章救妻”等怪现象。虽然最终以“喜剧”结尾,却浪费了多少新闻资源和社会成本?这笔账算起来恐怕不小。
  事实上,在一些特殊的个案中也让人看到民间的爱心。比如,“刻章救妻”和“锯腿自疗”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都收到了不少捐款。这说明人们不缺少爱心。为何没有把民间的爱收汇聚起来、蓄积成爱心银行,在特殊困难群体需要的时候及时启动救助程序呢?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一种主动的扶危济困机制,对一些特殊困难的救助总是在媒体和舆论的推动下被动前行。更关键的是没有建立一种令公开的、透明的、可以让人信赖的救助机制。
  这很难吗?不是,而是处理不好利益纠葛。有些爱心的人不敢相信救助机构,他们宁愿不远万里给这些悲情个体汇款,乃至上门慰问和送钱。这种救助现状是困难群体的悲剧,也是爱心人的焦虑,是社会之痛,也是救助机构的悲剧。而更悲剧的是有的救助机构对舆论的批评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以及百般抵赖不认账。如此下去,政府和社会救助何时才能扭转局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