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0月22日> > 总第2379期 > A09 > 新闻内容
“啃”下6.9万个词,外语学校女生夺魁
新闻作者:李甫贵 金丹丹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起外国语学校,许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学生的外语很好。但令人吃惊的是,在10月18日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决赛上,最后夺冠的竟然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陆佳蕾。随后,记者采访了陆佳蕾和她的团队,与大家分享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冠军最后几秒才确定参赛
  陆佳蕾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初二学生。因为同校的队友于加敏把“佯嗔”的“嗔”字误写成了“瞋”,让陆佳蕾获得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最后的冠军。
  用此次带队参加比赛的杭州外国语学校老师苏云生的话说,这个冠军是5秒冠军。“在当初学校的名额选拔赛中,有好几个同学的成绩和陆佳蕾差不多,当时,我作为指导老师,真的是很难决定让谁去或让谁不去。在最后提交名单前5秒,我才决定让陆佳蕾去的。”
  在苏云生的印象里,陆佳蕾是个特别仔细、稳重的孩子,学习时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错字。正是这份踏实细心,让陆佳蕾获得了去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最后一张门票。
  其实,该校这次去参加比赛的有5名学生,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很爱看书。刘浥尘和钟天逸每年的阅读量都在五六十本书以上。钟天逸读的书很“杂”;刘浥尘“专情”于古代文学,令很多初中生头痛的《说文解字》,他看得津津有味;赵杉佳雯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很多书中的名句能顺口说出来;陆佳蕾读遍了余华的所有作品。
  “刚进杭外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只处于班里的中游水平。后来,大量的阅读让我的语文水平突飞猛进,识字量也多了许多。”陆佳蕾说,她的冠军其实就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读”出来的。

10天“啃”下5000页词汇
  别看这些学生阅读量很大,但是,凭这些积累去参加汉字大赛肯定还不行。
  大家看到的决赛10月18日才进行,但事实上,节目早在7月7日至7月17日就已经录制结束。这之前,恰逢期末考,每位选手都只有10天的赛前训练时间,必须突破词汇量。苏云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最主要的教材是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共有1780页,有6.9万多个词汇。除此之外,还有1000多页的《新华成语词典》、2000多页的《古代汉语词典》和老师自编的资料。
  “一本1700多页的字典,我们花了10天就背好了。”回忆当初背字,陆佳蕾觉得很不可思议,接到比赛通知的10天后,就要去北京参加比赛。苏云生让学生们背《现代汉语字典》,每天背150页,“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背字,包括走路的时候也捧着字典。还好,那个时候已经结束了考试,临近暑假。”
  在北京比赛的10天间,他们重点突破容易读错写错的词、体现多学科的专用术语、涉及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词语等等。每天,他们都要花上16到18个小时学习,凌晨两三点才睡觉。为了加深记忆,经常要抄写字词,结束时,陆佳蕾和队友们把带去的纸笔,包括酒店里的铅笔都全部用完。

生活因汉字变得有趣
  陆佳蕾说,她们与普通的初中生一样,若不是比赛,他们平时也不太接触生僻字。但二十多天中经过密集地和汉字打交道,这些同学都爱上了汉字,许多人也改变了对汉字原有的偏见。
  陆佳蕾说,汉字其实不枯燥,汉字需要大家去理解,“每一部分都充满自己的意义”。队友赵杉佳雯说,其实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表情,“有些汉字很漂亮,有些很恶毒”。她的队友、最后获得亚军的于加敏补充说,比如“葳蕤”两字非常难写,但“很漂亮,能感觉到植物生长茂盛的感觉”,她特别喜欢草字头、王字旁的字,但骨字旁的字,“看上去就很恶毒,让人毛骨悚然”。
  陆佳蕾也希望能有多一些人用生僻字。“生僻字,是因为平时经常不用,我们多用用,它们就重新有存在的意义。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文也来几个。用在生活中,会让生活变得很有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