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3年10月18日> > 总第2378期 > A04 > 新闻内容
两个湖南人的“职业试药”生涯
新闻作者:李诗韵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这样一个神秘群体,不用“上班”,却能拿到高额薪水;把冒险当成“事业”,因为高收入的背后时刻伴随着可能悔恨终生的风险,故每一单“业务”都“经营”得心惊肉跳……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职业试药人”。
  说他们“神秘”,并非是因为人数过于稀缺——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农工党中央就提交提案称,我国目前年申报新药逾10000种,经国家药监局批准,每年至少要进行5000个需有试药人参与的药品临床试验。参与过试药的人群总数约50万。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以此为业的,而他们的“神秘”之处,在于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讳莫如深,甚至连至亲都不愿坦然相告。本期,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费尽周折才联系上了两名在北京从事“职业试药”的湖南人,接到来自家乡媒体的电话,两人的第一反应惊人一致,都是“一定不可以公开我的真实姓名”!
  顾虑重重的原因有很多:担心向家人撒下的“善意谎言”被揭穿;担心曝光行业潜规则后遭封杀、断财路;更因在之前为数不多的媒体报道中,“为金钱出卖自己”、“拿健康换明天”的字眼实在有些刺眼……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平均每天有370种新药问世,每种新药在投放市场前都必须经过临床试验。而每年9、10月间正是新药扎堆上市期,选择在这一时间节点推出本期报道,我们希望提请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投去更多关注——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每一种药物“诞生”背后的故事,也就是关注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用药安全与生命安全。

名词解释
  “职业试药人”,按国家有关规定,每种新药在批准生产、推向市场前,都必须经过动物实验、人体试验和临床试验这三个过程。“试药人”在医学界又被称作“受试者”,即药物临床试验中的试验对象。“职业试药人”指以试药为职业的健康人,主要负责体验新药的安全性,并为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提供依据。

讲述
单亲妈妈靠“吃药”供出两名大学生
  10月13日,重阳节,陈湘雨(化名)特意给远在家乡的七旬老母打去长途电话“拜节”。可与往常一样,没几分钟,通话就在“家里还好吗”、“我在这边挺好”之类的例行对答中草草结束。
  “聊多了怕穿帮。”今年是陈湘雨离开老家湖南永州、前往北京打拼的第10个年头,这期间,她在餐厅干过清洁工,也当过住家保姆。而陈湘雨刻意与家乡亲友保持“生分”的理由,皆因她从2005年下半年干到至今的这份工作——试药,在常人眼中实在太过“不走寻常路”了。




来钱快:她毅然加入试药队伍
  事实上,就在陈湘雨打电话回家之前的不久,她刚接到北京某药厂短信通知,“邀请”她再次前往“作客”。这也意味着,又有笔不菲的薪金在向她招手。
  陈湘雨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算了笔账:10年间,她经历过月入600元的困顿,也赚到过2万元一单的高薪。而因为她的“选择”,两个儿子如今都上了大学,母亲在农村老家也过上了好日子。
  2003年,陈湘雨离婚后,决定只身“北漂”。“他(指前夫)把儿子都丢给了我,上有老下有小的,我要不出来赚钱,日子可怎么过?!”在首都街头辗转多日,陈湘雨只找到一份月工资600元的餐厅保洁工作——好在包食宿,尽管条件艰苦了些,总算能凑合着落脚。
  谁知才干了不到一年时间,餐厅为压缩成本而裁员,陈湘雨恰在其列。为求生计,她只得“改行”当起了保姆。“我运气很好,雇主两夫妻都是湖南人,在北京当医生。”陈湘雨说,正是这份机缘,让她知道了这世上居然有种职业叫做“试药”。
  “有次,我无意中听见他们聊到医院新研发出一种药物,已经签了家药厂,正需要招一批人来试。”2005年下半年,我国新药研发迎来高峰,北京领先全国急需招募大量职业试药人。坦白说,这些“背景信息”起初并未引起陈湘雨注意,直到雇主那句“高薪试药”传入她的耳朵。
  接下来,陈湘雨开始着意打听职业试药人的招募要求。认为门槛并不高,“无非就是体检合格、不抽烟酗酒那些”后,她立即向雇主表明意向,得到的回复是“医院不直接负责试药,只能介绍你到药厂填资料应聘”。
  虽然是8年前的事了,但陈湘雨至今都记得很清楚,她经雇主引荐来到某药厂,“走进实验室,只见一张桌子横着拦在门口,需确认身份才可进入。进去后,每3-4人分配在一间小房子里,等着医务人员带来药物”。
  “他们先是拿出一份《XX药品试药知情同意书》,要我签字。上面已经登记了我的个人信息,并注明此次试药费用为4000元……”不菲的报酬让陈湘雨迫不及待地签下大名。
  这是陈湘雨第一次试药,她深刻地记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和我一起的共有10个人,同时吃下这种药,被要求三天后再去复查。还给我们每人发了部手机,方便随时联系。”陈湘雨回忆说,当时发生了一幕小插曲:因想留作纪念,走之前她悄悄地将药品包装放进了口袋里,没想到还是被工作人员发现了,差点因此扣掉她的报酬!“后来我就知道了,干这行,药品包装、费用单什么的通通不能带走,更不允许现场拍照。”

很担忧:就怕服药后一睡不醒
  “不是所有试药过程都这么简单顺利的!”第一次试药的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陈湘雨觉得这简直就是份“天上掉馅饼”的美差——来钱快、程序简单、不需要任何技能与学历。然而,随着对这行的越涉越深,之后的经历让她渐渐地有了几分不安。
  陈湘雨告诉记者,最痛苦的一次是试吃某治疗妇科炎症的药物后,“剧烈地头痛恶心,连躺床上休息都止不住,感觉眼前天旋地转”。而且,“很少有试药过程像我头回那样只用吃一次的。所以即便觉得很难受,也必须把多次试药完成,因为中途退出的话,到手的钱就会少很多。”
  “我很少问他们(指药厂工作人员)吃下去的药物会不会有副作用。”陈湘雨说,“反正肯定先要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了,才能让人吃。”抱着“无条件信任”的态度,陈湘雨称自己几乎每次都是同批试药者中最豪爽的一个——话不多、不会讨价还价,甚至随喊随到。
  8年时间里,陈湘雨成了北京多家知名药厂的“熟客”:“以前需要自己找活,现在常有药厂主动找我。”在她看来,这是件好事,让自己多少有了做选择的资本,“尽量不接抗肿瘤类风险药物的活,毕竟危险性太高,而我年纪也大了,总要考虑到将来。”手头渐渐宽裕点后,陈湘雨就辞掉了保姆的工作,“也因为雇主虽没明说,但对我干这个已有了顾虑和微词”,就这样,她“转型”成了一名职业试药人。
  “以前只要觉得试药期间身体没出问题,这就算过了,慢慢地却发现,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还真可能是长期存在的。”2011年,陈湘雨突然流鼻血不止,去医院看病,居然是体内药性相克所致!不仅如此,长期频繁试药带给身体的微小变化也在不断累积,这些都让陈湘雨感到一种无形的危险。她告诉记者,几年下来,自己曾无数次在高额酬劳与对性命安全的顾虑之间挣扎,但每次想到冒几分险就能让孩子少吃点苦,便仍然决定硬着头皮“上”。

想隐瞒:希望家人永远不知情
  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心里却越来越没底——陈湘雨笑言:“吃的药多了,反倒愈发害怕死亡。”
  更何况,这种害怕还不能向家人明说,或找旁人分担哪怕分毫。“家人不会支持我干这行,所以干脆不告诉他们。”她向记者透露称,自己的家境本不好,加上早年与丈夫离异,之所以鼓起勇气“北漂”,正是因为自己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不想让两个儿子也一辈子留在农村。
  “读大学要花很多钱的。”两个儿子不负重望相继考上大学,是陈湘雨人生中最骄傲的一项“成就”,虽然这带给了她沉重的经济负担。2012年7月,小儿子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曾想过来北京念书,顺便与母亲团聚,但被陈湘雨拒绝了。“一直都是跟家人说在北京当保姆,不想儿子一来就被拆穿。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知道实情!”
  对于眼下这份职业,陈湘雨多少有几分矛盾:“我今年50岁了……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应该还是会继续做下去,朝钱看吧!”在陈湘雨看来,高额回报就像个漩涡,让人踏进来就不舍得回头,“多赚点钱,让他们(指家里人)好过点”。

我很孤独,因为那些“江湖规矩”
  “真正的侠士,敢于相忘江湖。”益阳籍的王兴隆(化名)已记不清“江湖”二字是从何时起被自己常挂在嘴边的。自2011年本科毕业后,他留在了北京,从不缺钱,偶尔还会给老家的父母寄点钱……每当亲戚朋友问王兴隆在北京干哪行,他总会嘴角上扬:“闯荡江湖呗!”
  在这个外表开朗的小伙子心里,每个像他一样的职业试药人都是侠士,倒不是有多洒脱不羁,而是人在“江湖”漂,随时准备挨“刀”。

隐姓埋名是“江湖规矩”
  “我们不能公开姓名的,这是江湖规矩。”10月12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联系王兴隆做采访时,他反复强调自己的真名绝不能“出镜”,因为一旦身份暴露,就可能被整个行业拉入黑名单。而目前可以查到他们真实姓名的,只有国家药监局和医药企业。
  2011年9月,王兴隆告别大学校园,未来陷入一片茫然。“每次打电话回家,爸妈都会说谁家孩子找了份多好的工作,过节时又给家里买了多少东西……”为少听“闲话”,王兴隆迫切地想找份好工作,可“北漂”从来就不是易事——3个月里,他相继换了5家单位,始终处于“明天就可能失业”的恐慌中,直到偶然发现了一片适合自己的“江湖”。
  王兴隆口中的“江湖”,是少为人知的试药界,“简单地说,就是新药上市前找我们做实验,我们没吃死的话,你们就能吃到了”。
  为什么说这片“江湖”适合自己,是因为不用朝九晚五、不用加班加点,不费体力也不费脑力,每天能睡到自然醒……何况还报酬不菲。“坦白说,我就是为了赚钱。相比‘江湖’里的那些个奇葩伙伴,我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两年“职业生涯”中,王兴隆结识了不少同行,他们中有人是图钱,有人是真生病了想博一把看能否救命,更离谱的就是那些图好玩、图新鲜的人。
  “几乎每次进出医院和药厂都会全副武装,戴帽子,换上平日穿得少的衣服——不想让人认出我,尽管这个城市里认得我的人不多。”王兴隆介绍说,这行的竞争近年来愈演愈烈,“2011年那会,往往招募消息发出去一周,才十多个人报名。而上个月的一次招募,才几天时间名额就满了——不熟悉的新人,药厂还不要!所以我们都是靠态度和诚信混饭吃,法律和维权意识太强的话,别人下次就不会找你了!”
  (下转A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湘B2-20090051